關於日本工作的迷思

關於日本工作的迷思

我發現不管是網路上還是現實中,大家聽到去日本工作這件事時,常常冒出來的回答是:

  1. 日本工作環境低薪工時長
  2. 要應付傳統日商文化
  3. 日本稅很重,根本就賺不到什麼錢
  4. 日本只適合旅行,不適合居住

實際上真的如此嗎?

這幾點的確點出了部分在日本工作的問題,也是時常被拿來詬病的地方。

然而前面提到的幾點都有一個根本問題,就是它涵蓋的範圍跟對象實在太大了,以至於很難獲得什麼有用的資訊。

以下分享一些辨別、過濾資訊的方法。

這些評論是誰說的?

這些人他們有在日本工作的經驗嗎?如果有,是怎樣的職業呢?是服務業、科技業(日商還是外商?)、打工度假還是留學呢?那些說日本工作低薪的人,他們做著什麼樣的工作?是男生還是女生?

不同行業的工作會有不同的感受,人本來就容易過度關注不好的事實,但忽略了其他正在進步的跡象。

另外一個蠻值得思考的點是,多數人的薪資都在中位數,那麼在網路上所看的現象也會是中位數反映出來的結果,多數人做著一份不怎麼樣的工作,抱怨為什麼日本環境差。

如果在台灣工作的時候薪水就是落在中位數,來日本之後工作環境大致也會落在中位數,週遭的聲音也都會是中位數。既然如此也一定存在著那些我們看不到、且很難去認知到的故事。

日子過得好的人,分享的機率會相對小一些。

同樣是分享,好日子跟壞日子兩者曝光率差很多。你分享你在日本過很好,真心祝福你的人很少,大部分都是眼紅跟網路酸民。

就算是日本,也一定存在著光譜,我們很難用一句話涵蓋所有的行業、所有的工作跟生活。

最近 tokyodev 做了一份調查,意外地發現日文越流利的工程師,他們的薪資越少,因為不要求日文的工作往往需要更高的技術能力來彌補,所以日文相對好的人反而有可能出現技術不夠好進而薪水也變低的情形。

雖然說是這樣說,但會不會日文這件事,對於在日本找工作還是天差地別。除非真的很優秀,否則日文(當然英文能力也夠更好)絕對能夠會讓你在找工作的選擇更加寬廣。

稅真的很重嗎?

因為台灣勞健保相對便宜,幾乎可以忽略不計,大家都會用稅前稅後來形容。但在日本除了稅以外還有所謂的社會保險(包含健康保險、厚生年金、雇用保險)。

所以當人們在說稅很重的時候,通常會把社會保險也一起算進去。比較正確的說法是「帳面收入」與「實際收入」的差異大嗎?

根據我之前做的調查,日本勞動者的帳面收入與實際收入差大約是 30%,也就是帳面收入的 30% 是稅加社會保險。對比台灣就算年收已經在前段班(前 50%),負擔也幾乎不到 10%,可以說是稅非常低的國家。

如果是 2020 年的我會說,日本的稅跟保險恰到好處,雖然厚生年金佔比非常高,但至少還在可接受範圍;但如果是 2024 年的我,有完全不一樣的看法,日本整體上社會安全網還是相對穩固的,反過來卻是完全在吸中高階勞動者的血。

在圖中你可以發現實際收入佔比跟政府的稅收,有很大一部分來自所得稅,但是又有很多福利制度是直接把繳最多錢的人排除在外,保育園、育兒補貼收入到達一定程度以上不能使用;一些給付金也是只給非課稅世帶。這樣變相增加高薪者的負擔,是我覺得這是一件很不合理的事。

大約在年收大於 1000 万円的時候會有相當明顯的感受,明明帳面看起來很多,但全部扣一扣發現居然沒剩多少。

結論是對,沒錯,稅與社會保險加起來,真的是比台灣多不少。

日本工時真的比較長嗎?

「比較」是有 A 和 B 才能比較出來的,如果我們把台灣跟日本做比較,可以發現台灣的一年總勞動工時是超過日本的。以 2023 年的資料來看,台灣的年總工時為 2,019.6 小時,對比日本的年總工時為 1,718 小時。

台灣 2019.6 小時 > 日本 1718 小時

至於為什麼會有工時比較長的印象,或許在於日本的平均工時是慢慢減少的,而很多人的印象仍然停留在日本工時長的那段時間

日本政府意識到勞動問題開始引進各種制度,例如必須休一定天數的有休、加班時數不得超過一定時數、增加勞動人口等等,雖然不能說完全解決問題,但從數據來看「日本工時比較長」這件事是不符合數據的。

傳統日商文化

不管是我的同事、我身邊的朋友,多多少少都有類似的經歷。

例如要參加一個超級早但不知所云只是一種精神喊話的朝會;主管要求你進公司時大聲喊「おはようございます」;飲酒會時女生或是下屬要幫忙倒酒;與你搭擋的同事技術落漆到不行,簡直不像是有經驗的工程師;昭和思維、唯唯諾諾的主管;外包公司的恐怖故事等等。

第1話:派遣工程師的薪水陷阱 - 台灣工程師看見的日本IT派遣黑暗面(BUN) - カクヨム
個人經歷過的真實地獄,寫成文章獻給各位

這些故事我都聽過,也看過實際案例。

同時,我也看過完全不同的例子。薪水破千萬円日幣,全遠端工作、公司提供早午餐福利、彈性上下班、同事實力堅強、有完整且嚴謹的軟體開發流程。

日本只適合旅遊不適合居住嗎?

通常講這句話的脈絡並不是指日本的「居住環境」不好,而是在日本你需要工作賺錢,而在日本工作會遇到上述提到的缺點,所以歸納成日本只適合旅遊(不適合工作)的結論。

單以「居住環境」來看的話,我覺得日本挺適合居住的

一些明顯的例子像是沒有鐵皮屋、小公寓或大樓生活機能完整、通常會有廚房、浴廁分離。雖然說初期買傢俱的成本相對高很多,但這點也可以用像 Leopalace21 之類的服務解決。

就以日本常見的ユニットバス來舉例,為了讓房屋不要受潮,且兼顧生活機能,除了地板常以防滑的材質組成,而且非常好組裝,同時還具備了乾燥功能,雨天時可以把衣服放在浴室裡曬。

另外一點是租房的時候不需要跟房東搏感情,甚至還要防備房東進你家,你大部分的時間是跟仲介溝通需求,房仲會帶著你看房、簽約,簽約入住後有任何生活上的問題對口的會是管理公司。

性別比我想像中的還重要

同樣的環境,男生女生可以有截然不同的體驗。舉例來說,我在日本走在新宿、澀谷或是在福岡,從來沒有被搭訕過的經驗,然而很多女生都有在日本被搭訕(ナンパ)過。

在搭電車時要隨時提防有沒有癡漢,滿員電車的情況下還要懷疑別人是不是不小心而已。如果遇到不太正常的上司,可能還會被性騷擾。

或許多多少少有因為外國人的關係被差別待遇,但性騷擾是我從來沒遇過,也壓根不會去想的事。

對很多女性來說,這是他們不得不去面對的事情,也會導致環境相似的情況下,兩者給出的感受是截然不同的。

我的想法總結

想要在日本找到一個比台灣更好的機會,很大程度取決於你現在的水平如何,以及你的目標是什麼,甚至還需要一點運氣。

到頭來 GDP 怎樣、日商文化怎樣、日經指數怎樣、日本稅制怎樣,最重要的還是気持ち還有你自己怎麼想,別人的體驗不等於你的體驗,千萬不要讓網路上的酸民影響你。

這些評論的人足夠瞭解你的條件與背景嗎?他們是真心為了你著想嗎?大部分的情況下這兩個問題的答案都是否定的,所以完全可以不用理會他們。

這篇文章的標題雖然是以「工作」當作出發點,但想來日本能選擇的路還很多,留學、經營管理也是一條路線,在日本創業會比在公司工作更有挑戰性,相信也會是截然不同的體驗。

來日本體驗文化、生活、與在地人交流是很珍貴的體驗,而且越年輕越能接觸到這些,對未來的自己越有幫助,也能夠在決定自己的職涯時有更多視角。

日本與其他許多國家相同,它並不完美。

如同開頭所提到的問題,它的確存在,像是外包(下請制度)文化造成的品質低落與低薪、派遣制度,讓日本的 IT 業一直處在弱勢的環境下,還有像是增稅、經濟衰退、日幣貶值、超高齡等社會問題。

然而這不妨礙我們到日本體驗文化與生活,也不妨礙我們做出「這也只是看日本的一個角度」的結論。

在日本過得好好的大有人在,大可以去罵日本文化死板、罵日本大環境不好、罵日本薪資低工時長,人家說什麼就什麼,然後什麼選擇也不做;也可以選擇學好日文,來日本體驗一次走出自己的一條路。

如果你也考慮來日本工作

以後如果又有人丟給你什麼關於日本的批評,你都可以用這篇文章提到的角度思考,自己蒐集資料後作出判斷。

我們都可以做得更好,先從懂得查證、反思開始,不要被那些迷思給綁架了,這邊有幾個小建議:

  1. 慎選公司:你對日本的感受大部分來自工作
  2. 每個人的感受不同:除了工作環境以外,還有很多決定你感受的因素,每個人都不一樣,也不一定適用同一套標準
  3. 忽略偏頗的言論:如何判斷言論是否過於偏頗?你覺得看起來太武斷、涵蓋範圍太廣的言論都是,有時候動動手就能查到的資料
  4. 喜歡就試看看:能出國拓展視野,學習新語言是一件非常珍貴的事,你可以體驗到完全不同的文化,這是網路上的酸民做不到的事
  5. 從社群媒體以外的平台找資料:雖然偶爾也能在社群平台找到很棒的分享,但大部分是大海撈針,一樣會遇到中位數問題
  6. 分享:如果你也在日本生活,歡迎分享你的真實感受。也歡迎讓我知道,我可以幫你分享出去,那更多人看到不同視角❤️
  7. 諮詢:問問在日本工作的朋友,或是直接在 LinkedIn 或網路上找在日本工作的人詢問。多一點樣本可以避免個人偏差
  8. 走出自己的路:你不一定要走典型的求職路線,創業、加入非營利組織,或許還有更多我不知道方法,只要願意試願意找都有機會

如果你決定來福岡的話且願意讓我聽聽你的故事,非常歡迎你私訊或 Email 給我([email protected]),一起吃個飯、喝杯咖啡都可以!

愷開

愷開

目前定居在福岡。主業是軟體工程師,熟悉前端之外對 IoT、App 開發、後端、電子電路領域都有涉略。 喜歡日本、閱讀、音樂、咖啡,最近在學電吉他,在接下來的人生裡想嘗試各種事。 歡迎 Email 諮詢或合作,希望能透過這個部落格與更多人交流。

文章有幫助的話,請考慮贊助我幾杯咖啡!非常感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