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與我(下)
上一篇請參考
來日本工作後
當時遇到一段小插曲,簽證比想像中晚了一個禮拜才送來。在幾番折騰下終於整頓好,機票也買好準備出發到福岡。
這次不是旅行,是貨真價實在日本生活與工作了。
下飛機之後搬著行李,我到公司安排的短期公寓,在這段期間我要找好房子、市役所手續、銀行開戶、手機,公司這邊都會派人同行,所以沒遇到什麼大問題,甚至開信用卡也是當天直接核卡。
大樓的外型、氣派的垃圾場、公車站高橋一生的廣告、通勤時的電車,這些微不足道的事瞬間成為我的日常,是我總有一天會習以為常的小事。
房子因為有公司引薦配合的房仲,順利在大濠公園找到一間新築五年,只要 70,000 日幣的 1LDK,到博多的辦公室只需 15 分鐘。雖然說攤平初期費用,房租還是比住在台北時高一些,但居住品質卻完全不同。
對比住在行天宮的破舊公寓,沒有電梯、沒有信箱、電費是房東喊價、牆壁有漏水的痕跡, 來日本住之後完全沒有以前住在台灣那種煩躁感。
我有拍一個簡單的 VLOG,有興趣的話可以瞧瞧。
我們的團隊有外國人與台灣人,我融入的很好,也很幸運遇到一位好上司,不僅什麼都能聊,也給了我很多職涯上的建議跟鼓勵。每次 1 on 1 時都能聊到很多東西,我也因為他的回饋跟建議之下學到很多,也才能在後來的職涯裡有大幅成長。
還沒正式入職(入職日還沒到)時,推薦我入社的 Denny 說他們有一個飲酒會,或許可以參加先跟大家聊天。那是我第一次在課堂以外的地方,用著破破的日文跟同事對話,腦中開始想像原來這就是與同事時交流的樣子啊。
有一次吃飯吃到最後的時候,我想說是不是要來個「締め」。「締め」指得是吃得差不多了,用某個餐點當作結束,或是點水炊會用最後剩下的湯加飯做成雜炊。
我以前不懂,覺得日本人都會加上在食物前加上「お」(お豆腐、お肉),所以就很順口加上「おしめ」。後來有一位做 QA 同事提醒我「おしめ」在那個語境下雖然不是聽不懂,但大部分日本人聽到おしめ第一個想到的會是成人紙尿布,所以當我講「おしめお願いします」的時候意思就會變得很好笑😂。
剛入職由於部門眾多,有各式各樣的歡迎會,剛開始的幾個禮拜就在 Onboarding 跟吃飯當中度過。當時開發部每位新員工進來,都會在每個禮拜二技術小聚做自我介紹。我很喜歡這種形式,除了分享每個專案裡遇到的技術問題之外,還能聽到來自各國的自我介紹。
中午的時候,我會帶著自己煮好的便當到開放區吃,有帶午餐來吃的同事們都會聚在那邊,自然而然就聊了起來。聽著每個人的故事,為什麼來日本,喜歡什麼,最近買了什麼好東西,世界頓時變得好遼闊。
每個月的最後一個禮拜五是 Happy Friday,晚上公司會準備一些小點心跟飲料,大家聚在 Cafe 區聊天,想回家就回家、想寫程式就寫程式。雖然專案的開發有些小插曲,但整體上我很滿意當時的生活與工作。
當時公司裡的生氣蓬勃,偶爾會參加技術社群的活動聽日本人講技術。
印象深刻的是有一次是團隊一起到韓國交流,來自各分部的團隊統一聚集在韓國聽研討會。舉辦的地點在 NAVER 的訓練中心(不知道算不算),裡頭除了有單人房可以住之外,也有食堂、教室、演講廳等等,是一棟充滿現代感的建築。
後來在東京也舉辦了 Meetup,靠著公司的出差費到東京聽技術演講,也有幸跟台灣分部的同事們交流。
福岡這邊也有很多祭典,其中最有名活動之一大概就是山笠祭了。趁著地主優勢,還有剛來日本時的新鮮感,只要有活動或祭典,我們就會直接出動。
福岡
會開始注意九州,是因為當時看了一部動畫叫做《坂道のアポロ》,他的背景就在九州,我很喜歡九州的方言。也因此在 2018 年時我就跑來福岡玩了兩次,一次用 JR Pass 玩了半個九州,一次在福岡市中心到處玩。
福岡給我的感覺是剛剛好的城市。沒有東京那麼熱鬧,交通沒有那麼發達和都市感,但生活機能卻一應俱全。新幹線可直通往本島可到東京、大阪;往下走可以到鹿兒島,機場只要搭地下鐵就能抵達。
COVID-19
好景不常,在 2020 年 4 月份左右,受到 COVID-19 影響,公司也緊急宣布在家上班的政策。日本後來也進行了水際対策,避免不必要的外出。原本熱鬧的福岡瞬間安靜很多。我記得當時還有收到阿倍口罩。
不過也因為如此,我開始嘗試了以前不會做的事。
其中一件就是開始拍 YouTube、直播,那陣子看了很多教學影片,自學 Premiere Pro 剪片之後,自己想了一些主題寫稿、拍片。持續了一段早上上班、晚上拍片、假日剪影片的生活,有點累但也算充實。
也有嘗試過與前同事們一起寫程式的企劃,很鬧很好笑,對我來說是個歡樂又有趣的回憶。
當時有要事要處理臨時回台灣,要先在防疫旅館隔離三個禮拜才能出來。那時候的福岡機場超級冷清,飛機上也是空空如也。那三個禮拜裡我還因為太無聊,在 Amazing Talker 上面學韓文。
我因為有軟體工程師這個身份,幾乎沒有受到疫情影響,甚至因為有更多時間在家裡,可以利用午休等碎片時間做自己的事。
這段時間我學了韓文(至少看得懂四十音😂)、學 Sonic Pi、買 Raspberry Pi 4、玩 IoT 像 Arduino 跟 3D 列印、如何拉 PCB。我還在黃金週的時候做了福岡 COVID-19 的疫情視覺化(現在已經關站),還有做了幾個小專案,算是收穫良多的期間。
大濠公園
我住的地方位於大濠公園站,位於福岡市的中央區,是福岡知名的市民公園,中間是大湖,湖周圍的步道大約有兩公里,有大量的櫻花樹跟福岡城遺跡。我喜歡晚上通勤回家走在大濠公園湖畔,或是某個下午在湖畔吹吹風享受のんびり,櫻花季的時候更是奢侈,只要走三分鐘就能看到滿開的櫻花。
在大濠公園附近住了三年,我深愛這裡的街道與環境。除了離大濠公園站只要走路五分鐘就可以到達,這附近的小餐廳與咖啡廳也很多,假日時都可以在附近探索小店與咖啡廳。也經歷過幾次雪季,福岡下雪算是比較稀有的事。
由於大樓是新蓋的,我們是第一個開箱的住戶,什麼設備都是全新的,房間裡頭還殘留著新築特有的味道。在一樓有宅配用的櫃子,包裹只要放進櫃子就會直接連動門鈴系統通知。
只要有貨物送來,在家就會收到通知,全部都是自動化。比大樓管理員收貨有效率多了。
唯一的缺點是大樓緊靠在大馬路上,房間的陽台下就是大車道,早晚通勤的車流噪音相當震耳,晚上還會有暴走族騎重機故意催引擎的噪音。
只是以兩個人來說,這裡的生活空間還是略小,而且噪音問題與房租較高的問題,我們後來決定搬到離市中心更遠的地方 – 雑餉隈。
生活與遊戲
自從疫情發生之後,一切都變了。辦公室不再熱鬧,我也逐漸習慣在家工作的型態。
我在日本組裝一台遊戲桌機,當時 PS5 剛推出,需要抽籤才有機會買到,同事很幸運抽到兩台,於是我用現在來看超便宜的價格買到了 PS5。當時很有名的死亡擱淺、地平線、對馬戰鬼我都有玩過。
在日本,漆彈大作戰可以說是國民遊戲,你幾乎到哪裡都有機會看到它的周邊商品,甚至在電車上的廣告都會出現。當時《斯普拉頓 2》 尚未中文化,在台灣雖然有一定人氣,但知道這款遊戲仍是少數。
當時的團隊每日站會時有隨意聊的環節,每位成員會輪流講一些自己生活中發生的事,發現身邊有很多同事都有玩過這款遊戲。
有位日本同事便邀請我玩斯普拉遁,才恍然發現原來對戰才是這個遊戲的精隨,也才知道英雄模式其實很有趣,最後沉迷然後買了 DLC。
後來和新進的主管 B 聊天時才知道他跟他女兒都有玩漆彈大作戰,偶爾晚上就會一起打鮭魚跑或是塗地。同個專案裡的工程師也是漆彈玩家,二代有爬到 X,偶爾就會在下班時間打對抗賽。
這位新進的主管 B 雖然待了一年多就離職了,但因緣際會下我們成為了合作夥伴。
由於社內有社團制度,在 Slack 頻道上還有看到漆彈大作戰的社群,也跟同事們玩過好幾次社內對抗賽。
那陣子雖然工作壓力稍大,要頻繁與企劃確認行程與需求,也因為需要新建 Server,需要想辦法跨部門整合,而且同事們也都是新進來,對現有的程式碼也還不夠熟悉。
由於現行架構沒有考慮周全,已經要 QA 了但還有一部分的需求沒有完成,SRE 因為有其他優先事項能幫助的事情有限,我花了好幾天的時間加班才好不容易壓線。
但也因為有這一段經歷,我才有辦法把整個伺服器建構的流程,包含從申請到實作自動化部署、寫文件、實作可觀測性、metric、紀錄檔等等,對我來說是難能可貴的經驗。
這段時間我很喜歡玩魔物獵人,以前聽同事們談魔物獵人,一直覺得這種打副本、打同樣魔物的過程很無聊,但實際遊玩之後才發現完全不是這樣。
玩法上不是無雙無腦砍的那樣之外,每把武器、每隻怪物都有其招式跟派生,所以一隻怪要怎麼打,要精通一把武器就要花上不少時間了。
在那段忙得不可開交的日子裡,魔物獵人是我的救贖。
生活上沒有什麼特別的,疫情之下我們也幾乎是足不出戶,偶爾會在附近散步,或是戴著口罩去國內旅行。
拿高度人才簽證
在工作上我已經得心應手,也在當時的專案中找到適合自己的位置,與企劃合作,並帶領當時的成員一起實作新功能。累積的成果受到主管肯定,加薪了不少,日積月累之下達到了高度人才的條件。
高度人才的簽證條件可以參考我之前寫過的文章。
我在 2018 年的時候知道這個簽證制度,當時想著如果可以用這種方式在日本生活,絕對會是很特別的體驗。四年後我達成了。從申請到拿到通知等了兩個月左右,在日本又達成了一個里程碑。
我覺得這個歷程跟學習日文類似,學日文的里程碑之一是拿到 N1,但實際上拿到 N1 之後當下確實是興奮的,但也就那一天,打卡放個動態也就過去了,因為我知道 N1 只是一種方便的證書而已。
高度人才簽證也是這種感覺,拿到的當下很感動,平日上班假日練日文會話的那段日子全部湧上心頭,那是一種努力的對價終於換到成果,但過了幾天後又會覺得沒什麼。
當然高度人才簽證還有一個重要目的是為了縮短永住,畢竟永住對我來說才算是真正自由,可以不再被公司綁住。
換個角度想,就算沒有拿到高度人才簽證,我的累積與現在的成就也不會有任何變化,我的日語能力也不會因為多拿了一個簽證就有改變。
永住
時間很快來到 2023 年,高度人才簽證拿到一年後符合永住資格,資料準備好之後就馬上跟入國管理局申請了。
其實我在 2021 年左右曾經萌生過離職,回台灣找工作的想法。
我當時很迷惘,台灣是我的家,我在日本似乎找不到在前份工作的職場環境,或者更精確地說那群合作愉快的工作夥伴,以及適合自己的交友圈。
最近一次回台灣後,我的想法完全改變了。是啊,或許職場上還有機會遇到合作愉快的台灣人,也有機會交到更多朋友,每天都有好吃的可以吃。但其他地方呢?交通亂象、高房價、糟糕的租屋品質、公車過站不停、不禮讓行人、華人家庭的情緒勒索……。
我是個高敏感的人,很容易陷入自我懷疑的內耗當中。公車不停是我沒舉手(但我在公車轉彎前就舉著了)、高房價是我窮(這我沒法反駁😂)、不禮讓行人是要趕時間、情緒勒索是為你好、路上被乞討還要懷疑是不是詐騙(我遇到的幾乎都是)。
所以我最後還是選擇了留在日本,至少我不需要再因為這些小事而內耗。
福岡的審核速度相對快很多,過了三個月左右就拿到永住了。儘管當下我很開心,很想要趕快分享出去,但當時的我充滿著自卑,總覺得自己比別人差,永住也沒什麼好分享或好了不起的。
最近我釋懷很多,最主要的原因這件事並不會影響我說出來的價值,我不偷不搶也不批評,就只是把自己的里程碑分享出來而已,如果這樣也要被別人側目被酸,那也太過分了吧。而且說真的他們的評價完全不甘我的事。
我想要對自己說,我很幸運身邊都是優秀的人,但這只證明了我自己也有優秀的地方,而不是從此就妄自菲薄。認同請加一。
買房
永住也拿到了,接下來是買房。我在 2024 年初的時候萌生了買房的念頭,主要原因在於現在的租房是在法人契約底下,因此一旦辭職可能就不容易租到房子,而且辭職後再買房銀行審核也不容易通過。
我在三月份開始看房,大概只花了三個禮拜的假日看房,在福岡近郊找到一棟近乎理想的新築一戶建物件——五千多萬日幣。就這樣當天看房,當天簽約,之後開始跑流程手續,好不容易跑玩大地遊戲後在四月底時入住。
關於買房的詳細分享,我會再另外寫一系列的文章介紹。
不買マンション的話,福岡近郊有很多便宜條件又好的物件。看習慣台灣那種中古 40 年的大樓就要 1000 多萬台幣(日幣 4500 多萬),就會覺得這裡每個物件看起來都是寶。
現在回想起來,有時候會覺得自己需要住在那麼好的物件嗎?但當時的感覺不是騙人的,住到現在只有滿意兩個字形容。不是豪宅也不是什麼高級住宅,就是一間住起來很舒適的家,會讓人一直想待下去。
當然背房貸這件事也瞬間讓我的選擇權變少了,不過我再也不需要被公司綁住,而是在日本有安身立命之地。
人生的下一步
其實在這間公司工作,不管是技術、思維、軟體開發、溝通、寫文件,都有指數性的成長。以前可能只拘泥在某個技術問題,現在已經懂得從全局看事情了。
然而,我想也到了該踏出下一步的時機了。
現在的工作型態非常理想,但我也開始想要嘗試開發以外的事。同時,我也發現公司經過重大的政策調整後,已經跟我想像中的樣子漸行漸遠,團隊裡也屢次出現了我不喜歡的狀況,也產生沒有受到尊重的感覺。
屢次的專案調整,讓我累積的 credit 無法百分之百發揮,儘管身為開發者在程式碼裡有很多大放異彩的機會,但本質上企劃決定好規格,開發團隊接需求開發的模式還是沒有改變。
自由度很高沒錯,同樣的功能只要設計合理都有機會被採納,但我發現自己現階段更想要多接觸產品,甚至是直接面對市場。
大公司的好處是工作的細分,每個人各司其職,而且開發者在正常的公司裡,通常薪水較高,也有相對自由的環境。每個人只需專注自己負責的一小塊就好,然而也帶來了許多問題。
最明顯地,就是眼界只放在技術這件事。
然而,實際往產品面去想,會發現寫程式這件事情越來越不重要,甚至很多時候是不需要寫程式也能達到目的。開發者長期遠離市場,不需要在第一線與客戶溝通、四處奔波談生意,只要專心開發即可,而且薪水通常還很高,久而久之就像座象牙塔一樣,職涯路線好像變成了只能在大公司裡穿梭。
我無意批評這種職涯選擇,也覺得能把開發做到極致的人很厲害,尤其是像 IC、生技、火箭這種需要長期投入研究的產業,那是要極大的毅力與堅持才有辦法做到的。
然而每個人想要走的路線不同,對現階段的我來說,對開發的信仰值已經沒有以前那麼高了。
我在七月份時參加了音樂學校 ESP 福岡分校的電吉他體驗課。ESP 是一個知名的電吉他品牌,許多人玩吉他都夢想過擁有一把 ESP。學校就在天神附近,交通相當方便。
除了電吉他專科之外還有像是創作、錄音軟體、主唱也有對應的專科;舞台、燈光、音響等後台的工作也有對應的專科,在學期間也可以報名除了自己主修以外的課程。
體驗課的開場是該校出身的學生樂團表演,包含舞台、燈光、音響都是學生自己做的。老實說我在聽表演的當下,心中充滿無限感動。大鼓直接震到心臟,台上的年輕人(幾乎都是高中、大學)唱著自己的原創曲,我看著吉他手那個投入的樣子,不禁在台下想像著自己站在舞台的畫面……。
「如果能在舞台上演出該有多好」
表演完後,老師帶我們到教室裡上體驗,我印象很深的是直接到學校的練團室裡面,與一群高中生一起 Ensemble 一小段。現場彈奏和跟著影片彈奏差很多,要隨時配合對方的步調,尤其鼓的穩定性真的是整個樂團的靈魂。
我的吉他還很菜,彈得很生澀,但我很享受那種感覺,那是我近期內最接近心流的時刻,也是我想要追求的目標之一。這一段對高中、大學有玩過熱音社的人來說已經滾瓜爛熟了,但對我來說是完全不同的世界。
ESP 學校為兩年制,兩年學費總共要 200 多萬日幣,並不是高到離譜的,卻也不是能輕鬆出手的價格。對我當前的財務狀況來說直接頭洗下去學音樂風險太高了,於是我的折衷方案是先找老師線上教課,有更多想法後再決定要不要正式報名。
離職
買房的當下我其實沒想過那麼快就會提離職,因為當時的專案雖然有些不喜歡,但都還在能接受的範圍。直到我看了《做自己生命的設計師》這本書與 80000hrs 之後,我開始有了不同的想法。
人生有很多選項,在 30 歲以前,我發現我似乎很少去探索自己真正想做的事,儘管喜歡寫程式、寫網頁、研究新東西,但多少還是有點功利主義的成分在,甚至是有點害怕沈沒成本的。
然而我最近看到很多線上課程、文章、故事,每個人的路線都不太一樣,但他們或多或少都有一個共通點——在自己的賽道上找到市場。或許不是大紅大紫的上市公司,但很多人是靠著找到自己的利基市場悶聲賺大錢的。
「是時候該為自己尋找屬於自己的利基市場了」
離職伴隨著恐懼,害怕薪水銳減、害怕未知,然而在那種安定的路線裡,我似乎找不到自己的存在意義與價值,儘管害怕還是決定踏出這一步。
人生的下一步
還記得我前面提到的前主管 B 嗎?在他的牽線之下,我認識了一位日本律師,他有一間法律事務所,現在正在做投資與新創媒合的平台,而我現在就負責幫忙開發以及牽線台灣有意願拓展日本新創的市場。除此之外,由於工作型態相對自由,開發的時間以外,我還能繼續做其他想做的事。
決定離職後我做了一個我以前壓根不會想的事,大量邀約網友、陌生人聊天。我約了一些之前在推特上、Threads 上互動過的網友見面,有些是已經互動已久的,有些是第一次見面。
他們的回饋都是正向的,鼓勵我的決定,與我分享類似的案例,甚至還有談成一些合作。我也從中發現其實我很喜歡跟人交流,我好奇他們的故事,以及是怎樣的機緣讓他們做出現在的選擇。
「提升運氣的表面積」這句話突然浮現在我的腦海。
的確,只要不要臉一點,就能談到很多機會,很多想像或鄙視都來自於自己畫地自限。比起被拒絕、被其他人諷刺嘲笑,真誠地認識一個人帶給我的快樂遠大於這些不舒服。
不管是開課、代購、團購、做生意、獨立開發、當地志工、交流會、經驗分享,我都已經有初步規劃。
有些甚至不需要等到離職才能做,現在就能開始做,過去一直被「自己是個工程師」這種無聊的框架給綁住了,現在開始我想要踏出新的一步,找到最好版本的自己。
舉辦讀書會
我在看完《做自己生命的設計師》這本書後,一直想要舉辦一次讀書會。以前總是會想東想西,覺得要辦技術讀書會才好,還是科普讀書會才好,還是乾脆混在一起?這些決策讓我遲遲沒有展開行動。
於是我這次就完全採用不同的做法,文案就直接寫在 Notion 上面,搭配 Publish 功能至少是能看的網站。報名方式跟經營方式也很簡單,Discord 伺服器開一開,Google form 表單弄一弄在各個社交平台宣傳一下,就是一個讀書會了。
儘管我會寫網站,也不需要什麼事情都親力親為,工具的價值除了方便以外,最重要的好處是減少決策負擔。一旦自己寫,就又要陷入用什麼框架、用什麼函式庫這種瑣碎的問題裡,反而是工程師容易陷入的迷思🤔。
寫在最後
謝謝你們看完這兩篇,超過萬字的流水帳。來日本這五年不長不短,我過得很精彩。想跟正在閱讀這篇文章的你們說,有時候在那個當下會質疑自己正在所做的事,到底有沒有用。會不會一切都是白費工夫?
每個人的故事有不可複製性,我國中根本沒有想過我會在日本工作,高中、大學學日文更不過是種自我滿足,想來日本工作、生活這個想法是在後期才慢慢產生的。
寫程式、寫文章、寫部落格、經營粉絲專頁,這些也是自然而然去做的事,並沒有什麼遠大的目標,但一步步的累積卻也讓我有獨特的觀點,能用更不一樣的角度來看日本。
我最近最大的感觸是,生活所有事情都在於用什麼心態看待。當我用名聲、頭銜來定義自己的時候,失業就像是否定了自己一樣;但換個心態想,每間公司都是從一個人、少數人開始,我的累積不會因為失業而改變。一旦認清這件事,好像就沒有那麼害怕了。
我很幸運,能進入相對比較有名的公司、拿比較高的薪水,認識優秀的同事們,所以有辦法寫出跟很多人不一樣的故事。也謝謝我的伴侶 Haru 一直以來對我的支持。
我也想要聽聽你們的故事、心路歷程。為什麼開始學日文?為什麼想來日本?來日本工作後你過得好嗎?有什麼煩惱?歡迎來信([email protected])與我分享,讓更多人知道來日本生活更多面向。
如果想談合作也歡迎聯絡,我能夠提供的資源跟技能在我的技術部落格略知一二,當然我也樂意挑戰其他職種跟領域,覺得我幫得上忙都歡迎聯絡。
我也有提供諮詢,對日本工作(軟體開發)、前端開發、技術有疑問,網路上很難找到答案的,也一樣歡迎聯絡。新創想要拓展日本市場,想要找日本資金,包含實際在日本開業等等,我這邊也有人脈可以幫忙牽線。
期待各位的來信,也希望能繼續和你們分享我下一步的人生❤️,Love & Peace。